也许我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但我知道世界需要它,于是,我把它做出来了。
关于未来的想象
2035年的某天,苹果公司召开新品发布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它没有发布硬件,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名为“iPhone26”的手机系统。
一名来自中国的“果粉”,要将它上传到自制的VR帽子里。
智能语音助手Sihi检索淘宝和阿里巴巴,为他筛选了几家零部件提供商。这些厂商不但以出厂价销售,还提供定制服务。在填写了几份重要的技术指标文件后,一家公司接受了订单。不需要额外的支付动作,剩下的文案和财务工作,就交给Sihi吧。
3天后,这位“果粉”收到了一个超大号包裹,里面是按照制作顺序码放的上千个零部件,每一个都完美符合他的定制要求。一封以示尊重的纸质说明书提示,这些零部件的三维设计图已上传到他的家庭3D打印机,如需替换,只需要一个口令即可自行制作。
最后,这样的一个DIY智能硬件,只有市场上成品价格的10%!
——这是一场关新硬件时代的想象。我们正乘着一颗呼啸的炮弹,呈几何数级加速砸向它。
先播种再收获,古老的逻辑仍然奏效。哪怕火爆如“互联网+”,也是概念提出者谋局2年后的产物。刚端起互联网咖啡的你,面对的是早被跑马圈过的地。但假如你为此沮丧,倏忽之间,新时代也要和你擦肩而过了。
近几年,当互联网如核爆席卷一切的时候,硬件已经悄悄地“潮”了起来。Kickstarter和点名时间上一派火热,人们排着队为那些酷酷的新玩意付费,甚至不惜承担产品“跳票”、延期发布甚至失败的风险。这是App时代极少出现的事情,那个时候,人们习惯免费。
更何况,中国是这样一个适合硬件复兴的地方:古老的制造业传统,精湛的加工技艺,世界一流的代工工厂,小众但野蛮生长着的技术崇拜者……
那些不善言辞的极客、技术信仰原教旨主义者们,终于在叮当作响的车间里,等来了这样的时刻:也许我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但我知道世界需要它,于是,我把它做出来了。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尘世外的一眼
“大多数人,到死都没向尘世之外瞥一眼。”
——在被誉为“未来史诗”的科幻小说《三体》中,科幻作家刘慈欣借书中人物发出的喟叹,一时成为流行。这绝不仅仅是文学作品里形而上的抒情。
对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创业者们,“尘世外的一眼”恰恰是对其所从事领域的客观陈述。而实现的途径,除了想象力,还有代码、电路板、透镜、塑料、纸盒、螺丝……
VR和AR通过将人类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无缝嫁接到虚拟世界,被认为是人类向现实世界的第一次告别。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VR),是电脑模拟制造的三维虚拟空间,通常利用一些硬件设备将人真实世界里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阻隔在外。
蚁视:VR硬件拓荒者
财经作者Verne Kopytoff站在摩天大楼的窗台边上,俯瞰街道上如蚂蚁般大小的汽车和行人。忽然,一个女性的声音命令他:“迈出去,走一走。”Verne Kopytoff恐惧地回应:“不!我不会那样做!”
——事实上,此时的Verne Kopytoff身在一座废弃的军事仓库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如蚂蚁般大小的汽车和行人,所有看见的景象是一款VR游戏画面,来自他戴着的VR头盔。可即便如此,逼真的画面让Verne Kopytoff的大脑失去了逻辑,他站那里动弹不得。
作为国内首家VR创业公司,蚁视科技最受瞩目的产品就是这样一款VR头盔——ANTVR KIT 。正式发布前,它在Kickstarter上完成了26万美元的众筹,打破了此前中国众筹项目在这一国际知名众筹网站上的纪录。
VR硬件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PC端的VR头戴显示设备,又被称作“VR头盔”;一种是基于移动端的VR头戴显示设备,也叫做“手机VR头盔”或“手机VR眼镜”。
ANTVR KIT属于前者。与国际竞争者不同的是,它的一大特色是“全兼容”。原来,蚁视头盔不但兼容PC,还可以兼容Android、索尼PS主机和微软Xbox主机等内容端,将2D、3D的电影、游戏呈现为沉浸式3D效果。这意味着,戴上蚁视头盔,人们利用现有的游戏和影视,就可以一秒实现VR效果。这让VR更大规模的普及成为可能。
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90家公司进入VR领域。但由于本土强悍的代工体系,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从事硬件VR创业,尤其是手机VR眼镜。上市后创造连续29个 涨停的暴风科技(300431,股吧),其硬件产品“暴风魔镜”就是一款入门级VR眼镜。
这意味着,当下的VR硬件创业,无论其技术难度有多大,比如分辨率低、眩晕、漏光、可视角过窄、畸变、大幅度动作延迟等等问题,但VR真正的瓶颈却在于缺乏内容。
焰火工坊:光线搬运工
在国内VR圈,看到“内容”这个短板的人很多,但愿意身体力行补足这一短板的,却只有焰火工坊。但在焰火工坊看来,游戏、影视等表层应用只是它的一小步,深入系统底层建立规范才是重头戏。
在焰火工坊即将发布的国内首款VR游戏《最后的荣耀1944》,玩家会“亲身经历”这样的场景:盟军少校Richard Winters从怀中掏出地图,发现自己被空投到敌军阵地的正中央,他被包围了。不过作为一名伞兵,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偏偏头,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忙着收拾白色降落伞的盟军士兵。此时正值黄昏,右后方暖色的阳光有些刺眼……
与著名PC同题材游戏《使命召唤》等不同的是,在VR游戏中,玩家是被沉浸在3D画面之中,现实中转头、转身等动作带来的视角变化,完完全全体现在虚拟世界中。而走路、前进、开枪等动作,也可以不依赖键盘和鼠标,而是通过VR体感手枪等VR配件来实现。
游戏只是焰火工坊四大业务板块之一,其余三个板块分别是:影院、浏览器等VR应用,面向VR开发者的开源平台,独家VR系统。
当下,号称“国内最好的VR影院播放器”——焰火影院已经发布,其过人之处在于,通过高度还原影院观影光效,戴上搭载焰火影院的VR设备,用户就可以置身高度仿真的虚拟影院中,享受IMAX级的观影效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开源平台是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VR游戏SDK——VRFires SDK。借助这一SDK,开发者制作VR应用的速度将大大提升:移植小品级游戏最快仅需10~30分钟,直接开发应用则可以节约20%~50%的时间。
从软件切入VR领域的焰火工坊,就像从MIUI领域切入手机领域的小米,聚集一定基数的开发者后,焰火工坊便可规范VR系统开发标准,这让它拥有无限可能性。
换言之,无论是高达上千元的VR头盔还是低至几十元的VR眼镜,凡是以Android手机为载体的VR设备都将成为焰火工坊的载体。对于国内拼杀火热的VR硬件制造商们,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增强现实(A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虚拟世界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里面,虚拟和真实同时出现在用户眼前的同一画面中。
Ingress:户外真人手游
“你所眼见的世界并非真实,但它建立于真实世界之上。”
对于Google推出的AR游戏《Ingress》,看见“真实”的方法是:下载Ingress的手机App,定位现实生活中你的位置,查看遍布在自己周围的神秘能量XM。而你的任务,就是带着手机,在Ingress的指引下,收集这些神秘能量XM。有趣的是,XM往往被Google地图放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位置——广场雕塑、理发店的壁画、兰州拉面馆等等。
Ingress在2012年开始内测,2013年公测。故事背景是科学家偶然发现某种神秘的能量XM。关于XM的一切都是未知数。玩家被分成两派:启蒙者,试图推广XM,而抵抗军则抵抗XM。两派玩家通过争夺真实世界中的地标,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只有当玩家GPS定位在地标附近时,才能攻陷敌方地标,扩大己方阵营,并从中拾取道具。
也就是说,Ingress作为一款VR+LBS的手机游戏,已经不是宅男宅女们所熟悉的模样,它要求你带着手机来到户外,亲身游历自己所处的城市。这无疑拓展了Ingress的盈利途径,作为需要客流量的商家,谁不希望自己的小店恰恰是XM放置点,而玩家顺手购买一杯奶茶又能为其增加能量值呢?
官方数据显示,Ingress 在全球有超过 1000 万的下载,每年的玩家聚会都有超过千人参加。谷歌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召开 Ingress 玩家大会。有消息称,Google正筹备制作基于Ingress 的大型户外真人秀综艺节目。
人工智能:机器觉醒
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了。
即便是从最近上映的几部好莱坞大片,你也能感受到人工智能(AI)与现实的距离——《超能陆战队》、《复仇者联盟2》、《超能查派》,其核心角色全是超级智能机器人!
最新的消息是,美国加州大学宣布开发出了一种能够进行自然计算的硬件平台。这意味着,机器第一次能够像人一样,模拟生物大脑进行思考。那么,现在的唯一问题是:你希望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人工智能时代?
格灵深瞳:让机器看懂世界
当无意识的机器能够看懂人类世界,人工智能将呈几何数级进化。
在国内,有家神秘公司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两轮上千万美元融资,估值上千亿美元,成为国内成长速度最快的初创公司之一。这就是致力于机器视觉市场的格灵深瞳。
“You are being watched!” 当热门美剧《疑犯追踪》标志性的片头响起时,我们的两位“美国英雄”已经穿好西装,准备在超级人工智能的协助下,横穿哥谭镇阻止潜在“犯罪”的发生。在剧中,这个超级人工智能的武器是摄像头,它能看见并看懂人类的三维世界,通过分析难以计数的视频数据,找出人与人之间的潜在关联,准确预测出一个人的下一步举动。
——这也是格灵深瞳正努力实现的场景。
打开格灵深瞳的官方网站,看着满屏幕的摄像头图片,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家安防公司。但格灵深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实现两件事:一是在二十多人互相交错的空间内,例如地铁,对每个人的运动轨迹和速度进行精确跟踪;二是在中远距离对每个人的肢体行为、近距离对人手的行为进行识别。
这有啥了不起?
事实上,超过70%的硬盘被用于存储监控摄像视频数据,而每个摄像头的后面都有一个人进行肉眼识别。例如,某国有银行的北京分行监控中心有2万多个监控设备,但只有100多块监控屏幕,这意味着,监控人员要刷200次才能把上面那2万多个监控画面看一遍!
而格灵深瞳的摄像头,则会自动识别画面内容,无需人工。例如,当半夜时分,有人进入银行ATM,没有取款而是蹲在墙角,摄像头会自动识别这种非正常行为,将之上报。
此外,格灵深瞳让《疑犯追踪》里的预防犯罪成为现实。以暴力行为为例:经过计算,人的肢体动作可细分为速度、幅度和强度等几组数据,暴力动作与正常动作的数据非常不同。格灵深瞳会对画面中每个人及其动作进行识别、跟踪和分析,一旦某个人的动作幅度超出安全值,系统可以实现在行为发生前0.5 秒或 1 秒报警。
不止于此,机器视觉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无人驾驶汽车、超市里消费者动作数据分析、课堂中学生表情改善教学计划等等,均是格灵深瞳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神念科技:意念控制
从外表看,“猫的秘密”是一对非常可爱的猫耳朵,表面覆盖着柔软的白色绒毛,用户可以像发簪一样将它戴到头上。但与普通饰品不同的是,它可以识别用户的情绪状态,并反映在“猫耳朵”上。比如,当用户注意力集中时,“猫耳朵”会竖起来,情绪放松时就会垂下去。
原来,“猫的秘密”配备生物传感器,能够接收并处理人类脑电波信号!虽然这一产品产自日本公司,但其技术提供商却是一家中国公司——神念科技。
生物传感器是神念科技的业务之一,用以检测人体的一些生物指标、生物特征,比如心电、脑电、眼电和生物电等等。这些人体时刻释放的信号非常微弱,神念科技做的就是将之提取出来,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算法将它们变为可用的命令或可视化的数据。
这一过程并不简单。
拿脑波举例,通过芯片采集从大脑表皮辐射出的微弱电信号后,他们首先要降低噪音,然后从数字化的信号中分离不同的脑波指数,例如专注力、对事物的熟悉程度等,这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搭建不同的算法。而要实现这些算法,又需要和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广泛的采样数据优化算法模型。
这些努力是值得的。传统心电采集需要将电极分布在人体胸口附近的特定位置,但由于在脑波采集和识别上的技术积累,即使是手指端的微弱信号,神念科技也能够做出精准的识别,因为它已经比脑电波信号要强千倍。
如此,无需复杂的线路,利用带有芯片的可穿戴设备,人们就可以长时间地监控人体心电数据。而这种长时间的监控,要比偶尔去医院的检查更能全面覆盖人体的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也正是神念科技的目标:利用便捷、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实现以往在医院或是科研机构内需要、复杂设备才能完成的价格昂贵的信号采集。
也正因如此,当下的神念科技并不是一家面向消费市场的公司,它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式技术平台。消费级产品,例如“猫的秘密”等脑电玩具,则由第三方开发商来完成。
可以说,至少在脑电应用层面,神念科技在消费类市场可谓独步天下:全世界95%以上的消费电子人脑的应用,其底层技术全部来自神念科技。显然,脑电波控制,或者说意念控制,是新硬件时代可以深挖的领域。
康宁:由玻璃构成的一天
说到美国康宁公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猩猩钢化玻璃,它被装在大部分主流智能手机上,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但作为一家有着160多年历史,在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领域有着特殊贡献的公司,康宁正在研发或准备涉足的那些脑洞大开的“黑科技”,才真正体现其伟大之处。
这里的康宁,是一场关于未来玻璃的想象。
最近,康宁正与加拿大蒙特利尔理工学院一起研发一种智能玻璃: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医疗器具的前提下,能够分析屏幕表面的液体,从而检测用户的身体状况,甚至检测用户的DNA。另外,这种材质还能够监测空气中气体的含量。
这种屏幕采用了一种短波激光,可以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将波导集成在玻璃之中,再通过其他微小激光在玻璃内部创建一个“传感器”。
开发团队目前使用波导创建了两种传感器:一种用来实时测温度,一种用来进行身份认证。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用户触摸屏幕来测量体温。身份验证系统则是先将一段代码写在玻璃上,通过红外摄像头读取,配合面部识别技术,认证用户身份。
此前,康宁还曾表示正在研发具有抗菌特性的屏幕。
但这些并不是康宁“黑科技”的全部,在其制作的系列短片《由玻璃构成的一天》中,康宁为包围人们的每块玻璃加上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器,你可以通过汽车玻璃窗视频聊天,也可以把手机中的一条食谱拖拽到厨房玻璃门上以便查阅,当你在卧室拿起一件衣服时,衣橱镜子里是你已经穿上这件衣服的样子……
物联城市:都市逆生长
智慧城市,不只是BAT等科技巨头跑马圈地的领域。
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年轻,但城市却日益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环境污染,公共空间缺失,堵车,公共资源浪费……物联城市,将基于可实现的科技,重塑都市生活,使之恢复年轻、活力、便捷、环保、舒适。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找到4家致力于解决城市问题的公司,他们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切口,或许能够给国内创业者们带来启发。
Nooly:极端天气探测
以色列气象探测服务商Nooly并非提供一般天气预报,其预报范围有限,但可以提前1~2小时预报飓风、暴风雪和洪水等灾难性天气。
不太引人注意的是,Nooly可以为城市节省开支。尽管市政能耗根据季节特点是可以预测的,但在遭受热浪或严寒侵袭时,该系统能够实现城市无法做到的事:快速调节电网,从而节省能源和成本。同理,Nooly还可以预测高温天气里公园的蒸发率,并据此调节供水系统。
Bitcarrier:实时调整城市交通
Bitcarrier公司位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提供的是智能交通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传感器、Wifi和智能算法。首先,平台从遍及城市电网的2000万个端口收集数据,制成城市交通“热图”。管理人员则利用这些信息调整交通线路,以缓解拥堵、减少噪声和污染。
利用同样的原理,在Bitcarrier的调整下,城市公交车可以根据乘客数量的多少调整运营班次,非常快捷灵活。
而在遇到有演唱会或球赛等大型活动时,大多数城市无法调整交通信号灯来调节车流量,原因在于其所运行的数据至少是3年前的,无法更新成当前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之所以使用传感器而非摄像头,不仅是为了保护市民隐私,更重要的是减少了90%的成本。
Libelium:监测一切变化数据
Libelium同样是一家西班牙公司,专注于物联网领域。该公司大量运用名为“微粒”的微型传感器,对涉及安全、效能、植被生长和可持续性等各种不同领域的数据变化进行监测。
创建智能停车系统,是Libelium遍布全球的业务之一。其原理是:位于路面下方的传感器可以感应到车辆是否停入车位,通过GPS和手机App指引正寻找车位的车辆前往最近的空位地点。
最让Libelium引以为傲的是,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后,其应日本政府要求设计了一款传感器面板,安放于疑似核污染地区监测核污染分布图。而这一系统还可以用于预报海啸,帮助日本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反应。
IBM:预测意外事件
“智慧地球”计划是IBM的一项全球业务,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数据来设计预测系统,从而对意外事件进行预报,以解决诸如健康、银行和城市等全球问题。
以孟菲斯项目为例。IBM为孟菲斯的警方提供数据预测分析,以帮助他们识别犯罪热点,预测何时何地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犯罪行为。基于这些数据,警方重新分配巡逻警车和其他警务资源,将重大暴力罪行的犯罪率降低了30%。
再如汉密尔顿项目,该郡利用IBM的预测分析来了解不良模式是如何发展的,这能及早发现身心有问题的儿童,从而对症下药,使得学校毕业率提升了8%。
奇幻出行:谁来开车
有证据表明,未来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上可能会分成两个群体:选择无人驾驶汽车的人和干脆不要汽车的人。而后面一个群体的人,会在数量和影响力上不断增长。
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汽车绝不应当是现在的模样。
博泰:汽车版“大白”
在技术领域,中国距离世界顶尖水平有多远?博泰汽车的回答是:在某些领域,遥遥领先。
2009年,博泰创始人创办了一家车联网,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第二年的北京车展,博泰就联合上汽,推出了世界第一台3G智能互联轿车。同年,它又推出首个基于Android的行车系统iVoka OS。2014年,当特斯拉终于开始支持OTA在线升级时,博泰早在5年前就已实现这一技术。
不久前的上海车展上,博泰再一次刷新了人们的想象力。
车主缓步走向那款名为Project N的智能汽车,没有做任何动作,但汽车已通过虹膜识别认出了他。几乎在一瞬间,车门自动打开,音响开始播放车主喜欢的音乐。即便当时气温高达40℃,但车内依然是舒适的25℃恒温。
待车主坐稳,Project N立刻化身一位殷勤的管家,不但对主人的体温、血压等进行扫描,还针对他的血压偏高,语音推荐了一家素菜餐馆。位于驾驶室中央的车载显示屏上,这家餐馆信息、地理位置以及导航地图已经就位。
在前往这家餐馆的路上,车主顺手开启无人驾驶状态,方向盘自动折叠收回舱内。在一个向阳的弯路,车窗颜色自动加深,调温材料监测到,车内恒温丝毫未受影响……
虽然Project N还是一台概念智能汽车,但博泰已完成了上述功能至少70%的部分。
自然人机交互界面、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端数据……Project N第一次向人们实体展示,想象中的智能汽车应该有的样子。有业内人士感叹:“Project N给我的震动,恰如iPhone颠覆键盘手机时给我的震动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大白之父”之称的Chris Atkeson正负责博泰汽车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Chris Atkeson所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实验室,正是不久前热门影片《超能陆战队》中诞生“大白”的实验室原型。
在博泰的时间表上,Project N将于2018年量产,价格在35~60万元左右。
Mobileye:无人驾驶汽车之眼
一辆普通的汽车,仅需添置一套包含智能摄像头在内的系统,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无人驾驶智能汽车。而这套神奇的系统,成本仅需几百美元。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开发企业Mobileye,早在2013年就已将这套系统变成现实,不但使其上市首日估值高达80亿美元,还成为为数不多的能与Google无人汽车正面竞争的公司。
Mobileye公司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司目前的产品主要是一款基于摄像头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其产品包括前碰撞预警、前方车距监测与预警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行人探测与防撞系统以及智能远光灯控制系统等。
与目前多数商家通过复杂的摄像头或雷达感应器来检测道路状况不同的是,该公司仅通过附带传感器的摄像头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就可以检测出行驶过程中的路况,因此其成本相对廉价,从而受到各大车企的青睐。
Google和特斯拉的着眼点是实现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而Mobileye则是利用相对较少的摄像头及电脑设备,实现为驾驶员提供辅助操作功能的“半无人”驾驶。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显然Mobileye与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目标相吻合。
情感造物:技术+场景
AI
Velodyne:无人驾驶汽车定位导航
Google无人汽车的定位导航技术基于64级激光技术,成本高达52万元人民币。而Velodyne公司发布的小型激光雷达系统,使用了16级激光技术,成本下降了10倍,这让更多的汽车实现无人或半无人驾驶成为可能。
健康医疗
Proteus:智能药丸
Proteus开发的电子药丸其实是个微型机器人,当到达人体胃部后,机器人可通过胃液获取生物电,并将检测所得的人体数据,通过邮件发给相关医生。
Ekso Bionics:仿生外骨骼
Ekso Bionics是一款可穿戴的、通过电池供电的仿生机械骨骼,将之穿在身上后,它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必要的支撑力,在双手手杖的辅助下,让人重新站立。
可穿戴设备
MYO:手势控制硬件设备
MYO是一款手势控制臂环,其原理是通过感应捕捉用户手臂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从而准确识别用户意图。它不仅可以用于玩电脑游戏、浏览网页、控制音乐播放等娱乐活动,甚至还能操控无人机。
MC10:电子刺青
MC10 生产薄型、可伸缩式电子传感器与电路,其形状符合人体曲线,有如“数字刺青”可戴在身上,或仅需轻压即可粘贴于皮肤,因此穿戴容易且舒适。
Fitbit:智能穿戴设备第一股
老牌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的主要产品是智能手环,正在谋取纽交所上市。在国内智能设备靠烧钱为生、国际市场上遭遇苹果iWatch挤压的背景下,FitbIt仍然实现年利润2亿美元的奇观。
智能家居
宜家智能餐桌
宜家正在打造“智能厨房”。他们会在餐桌上方安装一个摄像头和一个投影仪:摄像头通过扫描获取食材信息,投影仪负责将相关信息投影到厨台上。另外,投影仪还能提供各个食材的营养成分信息。
物联网
WiTricity:远距离无线充电
WiTricity是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无线供电技术,原理是电磁共振器。早在2009年时,该技术已经能够做到对一台电视机和三台手机同时无线充电,其下一个目标是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致中国硬件创业者们
新硬件不只是智能化
42岁的佟京京把自己的运动时间,从每周2次调整为每天2小时。在健身房里,她大部分的任务是与拳击教练对打,或者说被对方打倒在地。人们很难想象,一位收入颇丰的银行高级经理会如此消磨业余时间。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佟京京买了去往太空的船票,花费10万美元。她正在努力为充分享受待在太空的6分钟,以及返回地面时承受的4个大气压强而做体能训练。在全国,购买同一家公司太空船票的还有30多人,其中不乏邓紫棋、韩庚这样的人气明星。
这家私人太空旅行公司名为XCOR,位于美国加州的沙漠里。与“钢铁侠”埃隆·马斯克著名的SpaceX不同,XCOR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持,甚至主管都经常无薪可发。十几年来,它小心翼翼地确保自己的每一个进阶都能盈利,甚至不得不通过预售太空旅行船票维持生存。
这是美国创客们正在做的事情。
对于中国大多数创客,“太空梦”或许有些遥远,大家好像更愿意将热情纷纷倾注于一杯互联网咖啡之中。但看过了太多功能雷同、价值有限、外观相仿的手环、腕表,我们真不能苟同这是在参与“改变世界”。
新硬件时代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穿戴式的机械高跷可以帮人们安全地行走,那么梯子就已被重新发明;如果手语的视频翻译器可以直接输出声音或文字,那么对聋哑人和社会都是福音。新硬件时代里造物将不只是简单的功能创新,而是真正的深层价值创造。
当知名评论作家魏武挥受邀参观XCOR,站在沙漠腹地的这家公司里,他萌生出一个念头:造手机真算不上什么有情怀的事。
“免费、低价、快迭代”错哪儿了
当我们说起“互联网”的时候,创业者会想到什么?免费、低价、快迭代。
的确,有无数具有所谓“互联网思维”的成功者,曾不遗余力地布道过类似观点。这使得“互联网三定律”超越了互联网的范畴,俨然成为所有领域创客们的《圣经》。但事实是,对于新硬件创客们,这些论点完全是南辕北辙。
硬件是和软件完全不一样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做软件,当用户呈几何数级增长时,其成本基本不变。但硬件要面临库存、售后服务等压力,这逼迫硬件公司要无时无刻不想着压缩成本、尽快盈利。免费?那是火上浇油,烧光的是生存几率和未来。
同时,低价比免费更危险。公司卖的的确是硬件产品,但产品背后的增值服务更重要。一款产品,当它被廉价销售的时候,即便利润率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平,但增值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却荡然无存。不是所有的便宜都能打动用户,就像并不是所有的果粉都会成为米粉一样。况且,就物质价值而言,好东西天然地就要高价。
最后,快速迭代对于硬件是个坑。软件迭代非常迅速,成本也低。但硬件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牵扯到更多现实的困境,例如改造生产线、培养技术工人等,快速迭代的代价是无限制抬升成本。况且,一个粗制滥造的硬件产品草率出炉,低劣的品牌印象,还会让市场给他数月后迭代的期待吗?
能量产的硬件才叫产品
理解了上述三大误区背后的硬件逻辑,我们还面临着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硬件创业公司,其产品发布的日期在不断“跳票”。这是因为,大部分投身硬件创业的团队都缺乏足够的硬件制造背景,因此低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软件和 App 并没有“量产”这样一个概念。但是对于硬件而言,只有可以量产的硬件,才能叫做产品,原型不是产品。过去一年,我们总是能在科技媒体上看到有各种新奇的硬件产品问世,但是之后就再无音信。背后的原因就是创业团队往往可以打造出一款原型产品,但是从原型到商用,中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理解制造,是创客迈向硬件革命家的分水岭。对于一些正在硬件创业路上的团队而言,这种理解意味着要向现实进行妥协。
或许你有一个十分新颖的点子,但是如果无法尽快将其实现,那么这个点子也就一文不值。或许你的产品还在研发,或者刚刚有些起色,结果却发现巨头们也开始涉足同一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产品时,要在用户体验和生产制造中间取一个平衡,这可能是不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想法,但是在制造业中就是这样。
对了,谈到这里就遇到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以前这个问题的版本是“如果鹅厂抄你怎么办”,新硬件时代里这个问题的版本是“如果小米投资了同行怎么办”。在此,有个在创业路上遭遇过2次小米的“过来人”的回答是:如果自己不是华为、360这样的绝顶高手,不用亮剑,赶紧闪,换个山头,灭掉一批土匪,你还是山大王!
谁先播种,谁先收割
但显然,新硬件还没有成为国内创业文化的主流,当创业者们抢着端上一杯互联网咖啡的时候,你不能想象他们能捏起一颗油污的螺丝钉。
我们在进一步深度数字软化,美国却已悄悄进入新硬件时代:无人驾驶卡车刚获得行驶牌照,谷歌智能机器驮驴已进入军队服役,特斯拉电动车俨然成为极客标配……而更多的稀奇古怪的新玩意儿,还在大学、车库和孵化器里被研发着。
更重要的是,那些不善言辞的技术人才并不孤独,改变世界的道路上处处有助力。
比如遍布硅谷的创客孵化器,其实更像一家家大学实习工厂,里边有各种机床和工作台,还有3D打印机等各种先进设备。极客和创客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开发自己的东西,需要的原材料都从孵化器里要,设计的产品从原型到最后包装完毕的样品,都在这个工厂里完成。
孵化器还要扮演VC的角色,给每个创业者一定的资金支持,钱花光了,如果产品好,还可以再给钱。一旦1/10的项目被孵化出来,产生B轮的投资价值,其成本全收回来了,双赢!
事实上,带动中国互联网热的BAT,其关注焦点已经不全是“互联网+”。阿里收购了很多硬件型的公司,据说准备搞无人驾驶智能电动汽车;百度在搞中国大脑、百度眼、神灯、翻译机;腾讯在构建物联网基础架构。他们已经像股市中的机构投资者一样,悄悄出货。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有那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们,是否在“互联网”的狂热中冷静一下?放眼2~3年后的未来,那里有一个“新硬件时代”在悄悄来临。这个时代更适合制造业实业家的口味和习惯,更渴望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和经验。
制造业企业家何必现在转弯,进入陌生的岔道?把目光放远一点,继续向前开,可能坦途无限。中国的新制造业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但是在天际间,已经有一丝曙光,谁先播种,谁先收割。
□ 策划/本刊编辑部
□ 执行/本刊记者 刘 醒 向 琳
□ 智慧支持/商界企业研究院 西斯科实验室